首页 >> 新闻动态
第19期动物种业前沿科技论坛顺利召开

发布日期:2024-09-14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动物科技学院字号:[ ]

2024年9月14日,由畜禽育种国家工程实验室、农业农村部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家畜)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遗传育种系、动物繁殖与发育科学系、畜禽遗传改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畜禽良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联合举办的第19期动物种业前沿科技论坛,在中国农业大学动科楼0126会议室顺利召开。

本次活动由家禽遗传育种团队召集,特邀请西南大学蚕桑纺织与生物质科学学院院长、资源昆虫高效养殖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蚕学会理事长的代方银研究员;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遗传改良研究室主任与蛋鸭品种改良岗位专家卢立志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科研院知识产权部初晓一主任作报告。论坛由畜禽育种国家工程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侯卓成教授主持。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田见晖教授,图书馆馆长李孟华教授,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王军军教授等70余位师生参会。

代方银研究员在其报告“家蚕种业与种业科技”中详述了桑蚕养殖的起源和演进,剖析了家蚕种业的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科技创新的方向。其团队致力于建设和维护家蚕基因库,通过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深入研究家蚕的遗传特性和新突变基因,探索其遗传构成、遗传规律以及基因之间的连锁和相互作用。代方银研究员提出,通过运用转基因和基因编辑等先进的遗传操作技术,可以有效地进行家蚕的分子改良,实现现代育种目标。“挖掘、创新、育种”是解决家蚕育种难题的关键路径。报告结束后,代方银针对现场师生提出的疑问进行了生动而细致的回答,为家蚕养殖的未来前景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灵感。他对家蚕养殖的新进展表达了坚定的信心,并激励了参会师生继续在畜禽育种领域进行深入研究。

卢立志研究员以“地方家禽遗传资源挖掘、保护与开发利用”为题,分享了其在地方家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方面的研究成果与经验。他指出,遗传资源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生态因素、人为干预以及生态与人文因素的交织。在报告中,卢立志研究员详细介绍了挖掘遗传资源的三种主要方法:通过查阅原始资料获取历史信息、利用遗传距离分析技术确定物种间的遗传关系、以及通过辨别现存品种的特征来识别潜在的遗传多样性。他强调了保护遗传资源的紧迫性,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这些措施旨在有效保存并利用这些宝贵的遗传资源。报告中,还分享了其团队在实际操作中的一些勇敢尝试和初步成果,这些研究不仅为保护和利用家禽遗传资源提供了新的方法,也为在座的师生们开辟了探索畜禽遗传多样性的新途径。他的报告不仅增强了与会者对遗传资源重要性的认识,也激发了大家在这一领域继续深入研究和实践的热情。

初晓一主任围绕“知识产权政策解读及动物种业专利申请实务”进行了详细讲解,为科研人员提供了知识产权保护的实操指南,她解读了当前知识产权政策的关键点,特别是与动物种业相关的专利申请流程和策略,旨在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利用知识产权来保护科研成果。在报告过程中,初晓一主任不仅提供了理论知识,还结合具体案例,详细说明了专利申请的步骤、注意事项,讲解利用知识产权工具来保护新产品的开发和创新方法。她强调了专利保护在促进科技创新和学术成果转化中的重要作用,如何在遵循法律的同时,最大化地实现科研成果的商业潜力。通过这次报告,与会的老师和学生们提升了对知识产权政策的理解,有效地解决了他们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相关问题。

本次动物种业前沿科技论坛圆满收官,期待下次再会。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