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通知公告
动物种业前沿科技论坛(第23期)暨生物交叉前沿论坛(第十期)通知

发布日期:2025-04-30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动物科技学院字号:[ ]

由畜禽育种国家工程实验室、农业农村部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家畜)重点实验室、畜禽遗传改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畜禽良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遗传育种系、动物繁殖与发育科学系、中国遗传学会动物遗传专业委员会等联合举办的动物种业前沿科技论坛(第23期)以及生物交叉前沿论坛(第十期),将于2025年5月10日上午开讲,本次活动由羊遗传与种质创新研究团队负责召集。

一、论坛时间:2025年5月10日(星期六)上午8:30开始

二、会议地点: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学术报告厅(西校区)

三、活动内容:学术报告及交流

1昆明理工大学灵长类转化医学研究院 季维智特聘教授 报告题目“非人灵长类与人类健康”

2.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雷富民研究员 报告题目“鸟类物种与遗传多样性及其保护前景”

3.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施鹏研究员 报告题目“Evolutionary repeatability and predictability”

4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李家堂研究员 报告题目“蛇类的起源与多样性演化”

5.云南大学 于黎研究员 报告题目“基因组学在保护遗传学中的新范式”

四、参加人员:畜禽育种相关实验室研究人员、博士后、研究生、本科生以及感兴趣的师生。

附件:报告专家简介

 

 

畜禽育种国家工程实验室

农业农村部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家畜)重点实验室

畜禽遗传改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畜禽良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遗传育种系、动物繁殖与发育科学系

中国遗传学会动物遗传专业委员会

2025年4月29日


 

附件:报告专家简介

 

1.季维智 特聘教授

报告题目:非人灵长类与人类健康

 

季维智中国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省部共建非人灵长类生物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昆明理工大学灵长类转化医学研究院院长。长期坚持灵长类生殖发育生物学的研究,围绕早期胚胎发育调控,干细胞多能性和人类疾病的猴模型及致病机理等科学问题,形成了从体外受精、胚胎早期发育、基因编辑以及干细胞等系统研究体系。率先在基因编辑灵长类动物模型取得重大突破,并获得了naïve猴多能性干细胞。实现了灵长类(人和猴)胚胎体外延长培养,解析了灵长类胚胎发育原肠发生与发育的重要事件,获得全球首例人猴嵌合胚胎,实现食蟹猴胚胎体外培养至25天。在 Cell,Science, Nature, Cell Stem Cell,PNAS等杂志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发表 SCI 论文 100 余篇,其中,2014 年在 Cell 发表的基因编辑猴的论文被评价为人类疾病模型建立的里程碑性工作、入选 2014 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MIT Technology Review)、2014 年 Cell 最佳论文(Cell)、 2014 年世界最成功的 8 大事件之一(Nature)。2021年发表的全球首例人猴嵌合胚胎被Nature、Cell杂志评选为“2021年最佳科学图片”。曾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生命科学奖”、“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终身贡献奖”、“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干细胞生物学分会杰出贡献科学家奖、“云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2024年入选Cell “全球科学50人”之一 2021年,发起成立“灵长类研究创新联盟”,联盟的成立对该领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临床应用等产生重要的积极推动作用。


2.雷富民 研究员

报告题目:鸟类物种与遗传多样性及其保护前景

雷富民,中国科学院动物所研究员,杰青、万人领军,国际鸟类学家联合会及亚洲鸟类学联盟主席。中国生物地理学分会理事长、鸟类学分会名誉理事长。Avian Research, Current Zoology主编。国家重点研发、科技基础性资源调查专项等项目首席。在现代鸟类系统分类与演化、多样性分布格局、青藏高原极端环境适应、禽流感溯源及南海海域鸟情航空安全防范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第一或通讯作者在Science, Lancet, Nat Clim Change, PNAS, Syst Biol, Annu Rev Anim Biosci等刊发表论文180余篇。

 

3.施鹏 研究员

报告题目:Evolutionary repeatability and predictability

 

施鹏,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引才计划”入选者。现任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所长,中国动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遗传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遗传学会进化遗传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主要从事动物遗传及基因组学方面的研究,尤其在利用进化基因组学理论和手段对非模式动物基因资源的挖掘及可持续利用方面取得了突出的进展。建立应用适应性进化的理论来解析动物复杂性状遗传基础新的研究范式,利用这个研究范式,解决了哺乳动物回声定位、高原适应等复杂性状,并为生物多样性资源挖掘和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新的研究驱动力。近年来,在Science、Cell、Nature Genetics、Cell Research、Science Advances等国际主流杂志上发表论文70多篇。主持(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生物多样性专项等国家级重大项目。2014年获王宽诚西部学者突出贡献奖,2022年获“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

 

4.李家堂 研究员  

报告题目:蛇类的起源与多样性演化

 

李家堂,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主要从事两栖爬行动物学研究,在动物多样性保护、遗传与进化等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在Cell(封面论文)、PNAS(封面论文)、Science Advances, 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1部。研究成果推动了国际两栖爬行类进化基因组学的发展,被Science杂志News栏目等专题报道。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合作项目等项目。现任中国动物学会两栖爬行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和四川省动物学会副理事长。


5于黎 研究员

报告题目:基因组学在保护遗传学中的新范式

 

于黎,云南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云南大学省部共建云南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从事动物物种形成、适应性进化及保护遗传学研究,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在Science、Nature Genetics、PNAS、National Science Review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研究成果获2023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青年科学基金项目(A类) 获得者。获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万人计划、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全国创新争先奖、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国动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动物学会生物进化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动物学会灵长类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分会常务委员、中国遗传学会动物遗传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