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研究生会 2009年01月12日 报道)
1965年,北京农业大学畜牧专业张沅本科毕业后,由于深受科学界前辈们高尚的人格、渊博的知识、朴实的为人和深厚的科学素养的影响,考取了我国著名动物遗传学家、教育家——吴仲贤先生的研究生。然而不久,由于“四清”运动和“文化大革命”,还没有完成学业的张沅就被分配到基层接受“工农兵再教育”。
由此,他在部队农场中“锻炼”了近两年,在农村接受了一年多的再教育,又在工厂中工作了八年。这期间,他一心想学点有用的东西,在吴先生启发下,他买来一套英文“毛选”学习英文。生活艰苦,但他以苦为乐。为解决群众疾苦,他学会了简易针灸医术,经常为村民们扎针,成了伏牛山村里的“名医”;在革命比生产更重要的工厂,他刻苦钻研生物化学理论和制药技术,研制新药。虽然此时,未能在畜牧专业学成报国一直在他心中引为憾事,但基层的工作生活经历给了他丰富的生产生活经验,磨练了意志。
改革开放后,研究生制度得到恢复。为挖掘人才为国效力,吴仲贤先生亲自写信让张沅重新报考自己的研究生。张沅教授也认准了当时的方针政策,为之欣喜,得以再次踏进研究生的学习生涯。
当时,正值学校迁入北京原校址,十年动乱使学校许多科研设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生活条件也较为艰苦。并且,78级研究生年龄差别很大,年轻的二十二三岁,年长的三十五六岁。但是,据张沅教授讲,同学们却同样怀有极强的学习热情,同学关系也十分温暖友好。他说,条件虽然艰苦,一间大宿舍里同住27名男同学,但是大家互谦互助,没有出现过任何纠纷。被压抑了十年的学习热情似乎一下子被释放出来,学习氛围非常浓厚,大家纷纷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英语。
读到研究生第二年时,吴先生深感当时我国与国际学术界在水平上存在巨大差距,学生与国际接轨十分必要,因而他鼓励和推荐研究生们出国深造。
在当时,出国留学需要校长和导师的签字。恰巧有一天,德国霍恩海姆大学的三位教授来到我校洽谈校际合作,校长想到张沅教授的专业才能和个人素质很有发展潜力,认定他是留德攻博的合适人选。于是,张沅教授成为本班第一名出国深造的学生,也是我校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研究生公派出国人员。
四年后,张沅教授获博士学位。在学校师资人才缺乏的情况下,他听从导师的召唤学成回校,开始了至今从未间断的教育科研生涯。
谈到学校的发展,张沅教授说,这些年来变化最大的是学校的理念——对人才重视的变化——农大越来越注重人才的引进。在学术方面,张沅教授认为,农大有着良好的精神与氛围基础。早期的一代大师对学问孜孜以求的精神以及崇高的人品是鲜有人及的。一所名牌大学应该既能包容人,又能同化人。改革开放以来农大接受来自五湖四海的各类人才,给学校注入新鲜的血液,同时,农大也应该用自己的优良传统和精神来感染他们。农大深厚的学术气氛和扎实的学习功底就是农大的特色精神,农业大学需要通过这些人才将农大的精神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张沅教授还提出,农大现在最应该做的是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应在教学上下大力气。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点燃学生心中理想的火炬、激发他们的专业激情、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还要引领他们步入科学殿堂,学会运用创新思维和科学方法开展科学研究。本科生的培养应该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各项能力的培养,硕士阶段的重心应该放在科研训练和基础的深化上。 |